刘大林,49岁,南川白沙镇千里村人,1984年进南川城当了铁匠,1993年开办农具加工厂,2000年开办废品回收站,2003年收购平安建筑公司,2014年回千里村创建林众核桃种植基地。从出门求生到回乡反哺,一步一个脚印,刘大林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努力寻回他心目中的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
49岁的刘大林,对“故乡”的全部设想,就是峡谷两边的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核桃,山下的小河可以钓上肥美的鱼儿,人们不再背井离乡,只需守着这山这水这树这鱼就能有个好收成。
刘大林的老家在白沙镇千里村,是一个市级贫困村。
30多年前,因为这里贫穷,他远走他乡;30多年后,因为这里的贫穷,他却回来了。
3月13日,我们来到刘大林的老家千里村,看着他栽下的满山遍野的核桃树,原以为将会听到一段自强不息的创业经历,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温暖又打动人心的故事。
刘大林家里有5兄弟和1个妹妹,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对于贫穷的所有记忆,就是每次放学回家都要一直用双手卡着肚子走路,那样才不会饿。
1984年,年轻的刘大林走出了村子,希望能减轻家里的负担。靠着哥哥教的打铁手艺,刘大林来到南川县城当起了铁匠。他上手很快,88年的时候便在乌龟石(小地名)开了个炉子收徒弟。
打铁必然需要收购原材料,刘大林一开始是在废品回收站买铁来打,有时候遇到散户背着背篼来卖,他也收。渐渐的,生意越来越好,刘大林开始扩大规模开办农具加工厂,前来卖铁的散户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搭棚堆放这些铁。不到几年,打铁铺附近全搭上了堆铁的棚子,刘大林干脆买下了附近的地,建了几千平方米的仓库。
这时候,开始有大观、鸣玉等乡镇的铁匠来刘大林这里收购铁。他想,何不自己开个废品回收站呢,把从散户那里收来的铁转手卖出去,比打铁来得快多了。刘大林没有想到,这个念头让他成为了南川的“废品大王”,连当时供销社的回收站都没他做得大。
废品回收做上路之后,刘大林又开始涉足建筑、矿山等行业。那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经吃不饱饭的穷小子慢慢成长为有资产有身家的大老板。但不管走到哪里,他始终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哪里是他的家,每一年春节,他都会回到千里村,回到这个出发的地方。
刘大林种核桃树的念头几乎是在一瞬间产生的,他很难理解在40多岁的年纪会这么心头一热,就像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历经风霜的“老江湖”有着与他外表不相符的情怀。
2014年春节,刘大林回到千里村祭祖,他发现很多田土都已经无人耕种,甚至小时候走过的大路已经被荒草掩没,他突然就觉得有些难过。很多人像他一样走出村子,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变得没有一丝生气,老家成为了一个“空壳”。
刘大林坐在自家门前沉默了,他想起以前虽然贫穷但很热闹的情景,想起小时候屋后的那几棵核桃树。
刘大林突然想到自己有个同学在种植核桃,平时在街上看到卖核桃的小贩,询问价格也有30多块钱一斤。为什么不在老家的荒山种上核桃呢?
刘大林开始在心里打算:自己提供苗子、技术、肥料和农药,提供人工费用,村民不用流转土地,只要愿意在自家田土种上核桃的,就可以参与进来。
“结了果,卖得的钱分你们一半。”当刘大林说出他的想法,村民们都觉得他疯了,这不等于是白送吗,还能另外获得打工的收入?
“大林,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你不能耍我们啊。”70多岁的张祥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毕竟这些年刘大林到底发了多大的财,有没有这个实力,谁都不知道。
面对大家的疑惑,刘大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要说让我发展核桃来维持生活,那是打死我都不干的。我现在有一个回收站、一个建筑公司,一年下来,就算我什么事都不干,单是靠收仓库房租,也有几十百把万的进账。我之所以要种核桃,就是希望大家不用再走出去打工,守着这些核桃就能增加点收入,总比田土荒着好吧。”
一番掏心窝的话下来,在场的人都泪湿了眼,刘大林提出的方案几乎是百分百通过,村民张常生当场表态:“千里村穷是穷,但有的是地,你喊我种哪块我就种哪块。”
刘大林的林众核桃种植基地在千里村1社,放眼望去,一棵棵核桃苗已长到近1米高,有的已经开始抽芽。
俗话说“桃三李四核八”,说的就是核桃8年才会挂果,可贫穷的千里村已经等不起8年。刘大林和同学一起到外地去考察,发现一个叫“8518”的品种仅需要3年就能挂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他当下一口气就种上了800亩。
“刚挂果几年平均每亩可以产500到1000斤,8年后每亩至少1000斤,按现在市场价20元一斤算,1亩就有2万块的产值。”刘大林说,目前已经有158户参与进来,以后等树长高了,还可以发展林下养殖。
然而刘大林心中的规模远远不止800亩,他指着峡谷两边的大山:“以后这两边的荒山都要种上,谁家愿意种的就可以来我这里登记。”为了这个远期目标,刘大林还在两边的半山腰上挖出两条七八公里的机耕路,方便以后上山栽树。
在核桃基地,我们见到了几名正在管护的工人,他们全是附近居住的村民,70多岁的张祥伍就在其中。
“我家种了5亩。”张祥伍笑眯眯地说,“以前就只栽了几窝包谷、一点谷子,够吃就行了。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两个老的哪里做得到恁个多土”。
说起最初的疑虑,张祥伍有点不好意思,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们,现在他一点都不怀疑了。“去年下半年,我在这里做活路找了5000块钱,腊月二十几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钱都兑现了。”张祥伍说,“以前怎么想都不可能找到这么多,70多岁哪个要你去做活嘛,他是给我们送财路来了。”
山上栽树,河里有鱼,村里有人气。这是刘大林心里最基本的愿望。为此,他又做了一件看似疯狂的事情——请来挖掘机清淘河沟,扩宽河道,再往河里投了几百斤黄腊丁。
“听说这条河沟是连着黎香湖的,鱼投进去跑了怎么办?”我们问道。
“跑了就跑了呗,你要相信往河沟里投鱼,不可能全部跑完的,我的打算是投两三千斤鱼进去。”刘大林说,等以后山上的树、水里的鱼都稳定了,远处来个人,在河沟里钓一条鱼就可以招待,又不收钱,这才是老家的感觉。
图文来源:
http://www.cqncnews.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44&id=81280

陈德均75岁,水江人,不喝酒但爱喝汽油煤油的独居农民老汉。
刘毅75年生,西城街道人,全国自强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
谭荣华82岁,南城街道人,糖果厂退休干部。热心公益,常常义务劳动...
彭五75年生,楠竹山人,一路屡败屡战的创业者。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