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翠、杨艺/图:汪新 发布时间:2014-7-27 16:17
罗伦,1969年生,南川三泉镇人。他是一名院长医生也是一名残疾人还是“大篷车医院”的创始人。25年间,他一瘸一拐地行遍故乡马嘴的山山水水,除了诊病还“治疗”贫穷,与当地老乡们更是结下了深情厚谊。他的身份总是不停变幻,是医生,是120,是管家,是领路人,甚至是代理村长……

罗伦

6月30日晚,南川三泉镇马嘴村又是一夜大雨。半夜,镇卫生院院长罗伦迷迷糊糊听到手机响,一看时间,凌晨1∶40。

“罗院长,我是张文惠的娃儿,我妈糖尿病犯了,呼吸都有点困难了,你快来看看!”电话里传来焦急的声音,罗伦一下子清醒了,翻身起床收拾氧气瓶等“装备”,然后通知了另外两名医生。

连日下雨,去张文惠家又是山路,对左腿残疾的罗伦来说这段路实在不好走。他拿了根木棍作支撑,和同事以最快速度前行。

“罗院长,我来接你了,有段路全是稀泥巴,我背你过去。”走到一半,张文惠的儿子迎上前来,罗伦眼眶一热:“他们知道我腿脚不好,每次出诊遇到天气不好或路不好走,都抢着要背我。”

罗伦总是说,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给了他太多太多的恩情。

在三泉镇马嘴村,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瘦小、瘸腿的人忙碌地“跑来跑去”,步伐比常人更匆忙;几乎碰面的每一个大人都招呼他一声“罗院长”,小孩子喊他“罗叔叔”,亲切热乎劲儿仿佛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他就是三泉镇卫生院院长罗伦,他用不完美的双腿在马嘴村留下了美丽的足迹。

近日,记者得知罗伦将大篷车医院开到了马嘴村,决定前往去看看他到底在忙些什么?在去马嘴卫生院的路上,记者看到“大篷车”停在了该村5社村民张文会的家门口。

张文会今年60来岁,是一个患有20多年糖尿病的老病号,也是罗伦的重点关注对象。“最近身体反应怎么样?和前段时间比好点没有?”量完血压,罗伦开始和张文会交谈起来。

罗伦上门看诊,张文会已经习以为常,让张文会感激涕零的是危难关头总有罗伦的帮扶。去年大年29晚上,张文会糖尿病突然变得严重,罗伦得知后,连夜开车从南川赶到马嘴,带她到重庆急救。张文会死里逃生后,罗伦又亲自从重庆接她回到马嘴。

在张文会的眼里,罗伦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依赖的人。

在马嘴村,像张文会这样“依赖”罗伦的人很多,以至于马嘴几乎人人有他的电话。而在罗伦心里,则装了随时更新着的档案。关于村里每一个病号,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小孩,每一个困难家庭他都心中有数。

罗伦似乎对马嘴特别“迷恋”,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上学,第一份工作就是马嘴卫生院的医生。即便后来成了三泉镇卫生院院长,他的目光也深深关注着马嘴。多年来,他与同是医生的父亲罗克礼用大篷车医院为这里的百姓送去温暖。

每逢1、4、7马嘴赶集,也是罗伦的大篷车医院到来的日子。今天恰逢“7”,不少赶集的人都到卫生院,顺便看看平时没有及时治疗的慢性疾病。

一楼是中医专家门诊,一早就排起了长队。75岁的老中医罗克礼轻言细语地询问患者有何身体反应,告知要注意哪些事项。

二楼是西医门诊。有专门的配药房、注射室、输液室,可做B超和心电图。与一般的医院不同,输液室里除了一台数字电视外,还有一张可以烤火的桌子。因为马嘴海拔偏高,烤火是必要的。

这就是罗伦的大篷车医院给马嘴人带来的美好画面。

临近中午一点,我们看到罗克礼的门诊仍有几位病人排队。一看登记记录,一上午时间,已有57名患者来看诊过。

罗克礼也是一辈子奉献马嘴、大有一带的乡村医生,是当地,甚至临近贵州区县相当有名望的老中医。退休后,一直坚持和大篷车医院到马嘴来,为那些和他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乡亲看病。为什么要来?“我必须来!”罗克礼说,这里有我熟悉的乡音,放不下的牵绊。

两父子相同的这份放不下的心,罗伦为马嘴量身定制了医疗服务。凭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2002年,罗伦被选为马嘴村所在镇——三泉镇卫生院的院长,同时还兼任半河、马嘴两所村卫生院院长。

【罗伦75岁的父亲罗克礼被返聘回来坐诊,他经常向父亲请教,不管是业务还是处世;上山下乡的“大篷车医院”里尽管又热又闷,一路上却欢声笑语,这个团队对于奔波和辛劳没有一丝怨言。】

罗伦75岁的父亲罗克礼被返聘回来坐诊,他经常向父亲请教,不管是业务还是处世为人;上山下乡的“大篷车医院”里尽管又热又闷,一路上却欢声笑语,这个团队对于奔波和辛劳没有一丝怨言。

曾经,三泉镇只在半河居委设一个总院,在马嘴、三泉两个赶集的村设两个门诊部,资源分散,无法集中为百姓开展有效的医疗服务。经过不断和当地百姓交流,罗伦决定在三个村(居)的赶场天,集中医疗设备、骨干医生分赴三个地方为群众看病。

最开始没有救护车,他就“私车公用”,献出自己的私家车,携带便携式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带上医院的各科医生,利用赶场天巡回为百姓集中就诊。

常年的坚持,不仅让当地百姓在村里就能看病,病痛得到及时治疗,还为他们节约了不少路费,当地百姓亲切称之为“大篷车医院”。

罗伦的医术、医德让当地百姓佩服,罗伦也用他的智慧为山区百姓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马嘴撤乡并村,村民办事有诸多不便,罗伦又自觉扮演了“大管家”的角色,为乡亲办事。

罗伦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25年来,他一瘸一拐走遍了马嘴的每个山头,遇到山路难走,还需患者家属或者同事背他,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实。但只要有病重和不能到卫生院来的患者,他都坚持亲自去,风雨无阻。

4社村民韦会常还记得2012年11月的一个深夜,老伴心脏病复发,慌乱中他拨通了罗伦的电话。没想到,罗伦很快就到了,是卫生院的另外两个医生摸黑轮流将罗伦背进屋的。在罗伦的从医经历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罗伦给自己定了条规矩:不管早晚,不管天气如何,不管医疗对象是谁,只要村民有需要,立即出诊。因为“随叫随到”,他也被称为村里的“120”。

而现在的罗伦穿白大褂的时间似乎比前几年少了些。因为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马嘴村民的“大管家”。

具体都干些什么事情呢?办出生证,为学生贫困证明盖章,到银行帮张家存钱、帮李家取钱……只要一听说罗伦来了,或者他要进城,总有村民拿着各种证件上门找他办事。。慢慢的,村里人有急事、大事,都会找他解决,他也成了这里的“代理村长”。

因为常年行走在基层,罗伦更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2011年1月,他出诊到一个产妇家中,产妇生产后感冒高热。为她开好药方抓好药刚要走,她家80多岁的母亲拉着罗伦的手说:“你给我家媳妇找个活干要得不?等她出了月子就去给你们医院煮饭,打扫卫生要得不?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只能勉勉强强维持生活。”

望着老人沧桑求助的脸,想着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艰辛和愿望,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罗伦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区人大代表,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发挥能量奉献社会。经过考察,他发现马嘴地多人稀,很适合发展烤烟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1年,他组织马嘴村在家年轻人成立了“纯军烤烟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百姓合力进行烤烟种植。在两年的运行中,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种植规模已达到了2000亩,吸纳马嘴及周边在家留守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年创收80余万元。

去年8月,一名叫韦毅的小朋友跑来执意央求罗伦捎带她和她婆婆到南川城区“赶场”。她有些得意地告诉罗伦:“表叔公,我和婆婆要坐你的车到南川,你猜我去干啥?”不等罗伦接话,韦毅已经迫不及待道出原委“我暑假在烤烟合作社绑烟,挣了600多元钱,我想带婆婆赶南川给她买衣服。”

罗伦的心深深地被触动了。是喜悦!是满足!

【25年来,罗伦用他并不利索的双脚,来回丈量着马嘴的山山水水;下乡巡诊的间隙,罗伦又被乡亲拉到田间,查验烟苗枯萎的原因;罗伦家里挂满了村民赠送的腊肉,他说看着这满壁的情谊特别自豪。】

25年来,罗伦用他并不利索的双脚,来回丈量着马嘴的山山水水;下乡巡诊的间隙,罗伦又被乡亲拉到田间,查验烟苗枯萎的原因;罗伦家里挂满了村民赠送的腊肉,他说看着这满壁的情谊特别自豪。

作为一名身体有残疾的人,罗伦不是没有绝望过,不是没有遭过白眼,回望昨天,他勇敢地抹掉眼泪,用一颗坚韧的心,书写了全新的人生。上天不公平地给了他悲剧,他却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人生大逆转。他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1976年冬天,马嘴卫生院里,一群穿白大褂的人进进出出,忙碌着为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治病。小男孩由于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症,双脚不能站立行走,瘫坐在病床上,双目无神地盯着天花板,这个小男孩就是罗伦。

此时,一个陌生的男子走进病房,用鄙夷的目光瞟了一眼,顺口说了一句:“这个娃儿噻,将来恐怕要进废品收购站的个。”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的母亲顿时悲从中来,泪花夺眶而出。是啊,中年母亲十月怀胎,竟生下如此残障孩子,还要遭人白眼,怎不叫人心碎!

从一出生,罗伦就注定了命运的多灾多难,注定了命运的坎坎坷坷,注定了要与命运抗争。

别人的童年是欢乐中度过的,罗伦的童年却是在泪水中度过的。父母双亲都在马嘴医院工作,家也在医院里,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医院度过的,接触的都是伤残病痛,见惯了生老病死。

由于不能行走,罗伦九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医院到学校四五公里的山路成了他上学的最大障碍。父亲不得不每天往返跑四趟接送他上学放学。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由于父亲工作太忙,没有按时到学校来接他。空荡荡的教室留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天越来越黑,罗伦越来越害怕。任何一丝的响动都敲打着他的每一根神经,孤独、害怕、恐怖潮涌而来,当时的他好想有一双完整的双腿,好想和同学一起蹦蹦跳跳回家。

见到父亲的那一瞬间,他忍不住嚎啕大哭。“我的父亲也哭了。”罗伦生平第一次看到父亲哭。看着父亲憔悴的脸庞和疲惫的身躯,耳边回响起那个陌生男子的话语“这个娃儿噻,将来恐怕要进废品收购站的个”,这个魔咒令他不寒而栗如芒刺在背。当晚,罗伦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不能成为“废品”。

第二天,罗伦起了个大早,开始苦练架着双拐走路。在一次次跌倒中爬起,一次次摔伤中痊愈,手磨起了老茧,踉跄的步伐却更稳了,罗伦终于迈出了人生的步伐。

1983年,罗伦以大有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川中学。初中毕业后,他进了南川卫校,选择像父亲一样当一名乡村医生,立志要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折磨。

这是罗伦和着泪水、疼痛的昨天。而今天的罗伦平复了心理的创伤,感受着马嘴的百姓们给他的温暖。

“你看我屋里挂了好多腊肉!都是当地的老百姓送我的!”罗伦说,淳朴的马嘴人过年过节都想着他的好,有时给他送来腊肉,有时送两把时令蔬菜,甚至一包糯包谷籽。“收,心里不踏实,不收,老百姓认为是看不起他,没办法。”罗伦说这话时,无奈中带有些骄傲。

罗伦的另一份骄傲是他在山区有了很多亲戚。由于长期和山区群众零距离接触,罗伦和山区老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马嘴结下了太多太多的亲戚。一些质朴的山区百姓执意要子女认他为干爹,面对群众的信任他不敢拒绝。如今罗伦的干儿干女都有三十几人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2012年,罗伦被评为“感动南川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他再获“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荣誉。

后记

临行,记者问罗伦,为什么愿意为马嘴的百姓做这么多事情,他一时也答不出话来。是感情牵绊?成就事业?还是为成就感?我不得而知,但我记住了罗伦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天的好事简单,做一辈子的好事不容易,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在马嘴做好事。”

图文来源:
http://www.cnepaper.com/ncrb/html/2014-05/29/content_4_1.htm
http://cq.cqnews.net/shxw/2014-07/08/content_31292665.htm

寻一个ta,找一个你,让所有南川人在这里相遇!
  • 向巍
    向巍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多次获奖,创办了南川超翔流行音乐基地。
  • 李文权
    李文权大有人,50多岁,打工半辈子,最后回乡当起了羊倌。
  • 熊英
    熊英水江人,生于1981年,医药代表,现居湖北宜昌。
  • 平海星
    平海星82年生,东城街道人,自强不息的血友病患者,肉兔养殖场老板。
Trackback Url:https://nanchuanren.com/people/luolun/trackback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

1

  • 邱燕儿
    回复 #0楼 邱燕儿 在 2018年12月30日 上午3:42分 写道:

    厉害了罗叔叔!一个人给社会的贡献,总是能分两类,拿你来说吧,医术治好千百同胞,是当代的成就,精神鼓舞后生子弟,则是不朽的功勋啊!佩服佩服,祝你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文明用语!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个中情节、缘由以及真实性由受访对象本人负责,若有失察失实之处,你可以置评但是绝不允许进行人身攻击!原则上我们相信真善美,包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