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朝纲,1934年10月生,南川市区人,教授,长于中国古典美学与禅宗美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1992年组建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任所长。参与编集《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并主编其中《明代卷》3本。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与政府特殊津贴。
1934年农历九月初五,皮朝纲出生在四川省南川县隆化镇鼓楼坝(现属重庆市)一个中医师家庭。祖父、父亲均为中医,开了一个小中药铺——“言农药房”,以行医卖药为生。祖父皮德轩,是中医生。行医之余,擅楷书 ,工书画,曾于1947年办过个人画展。其《百子图》画卷,所绘儿童,形态各异,神形毕俏。皮朝纲的父亲皮汉波,也是中医生,曾于1945年经国民政府考试院考试,获得“甲级合格中医师”职称。1947年,参加“国医抵柱社南川小组”,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见《南川县志》)。
据皮朝纲自述文章《我的人生追求与治学之路》中描述,“祖辈家教严格,常教育子孙,应立志发愤,不为良相,应为良医,造福百姓。”但皮朝纲并没有走上从医之路,而是走上学术道路。谈及此,皮朝纲说:“当时考上大学以后,就逐渐脱离家庭医学环境,自然而然没有继承家族衣钵。呵呵。如果我从医,应该也是一位好医生。”
在自述文中,皮朝纲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1940年9月至1946年7月,我在南川县简易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喜欢滚铁环,听人说善书、讲评书,学习勤奋,常常为了早晨到校去争‘早早牌’(学校鼓励学生早到学校而设的奖牌),弄得母亲每晨五时起床为我做早饭,稍有迟误,则哭闹不休。”
1946年9月,皮朝纲到南川县简易师范附设中学第十班读初中。从那时开始便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偏爱语文课,喜办壁报,写短文。读书用功,“凡是考试,都提前把各门功课的内容背诵一遍,学笨鸟先飞的办法,以求能清楚记忆,临场不慌,成绩尚好。”
1949年9月,皮朝纲以名列第二的成绩,考入南川县师范学校普师第一班读书。1952年8月,皮朝纲被保送入川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同年11月,院系调整,川东教育学院撤销,并入新组建的重庆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3月,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又并入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前身)。
皮朝纲读初中和年轻时候的照片(翻拍)
上世纪50年代的皮朝纲和川师大校友(翻拍)
在川师执教半个多世纪,皮朝纲桃李满天下。谈到他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有口皆碑。在21日召开的皮朝纲美学研讨会上,关于他尽力提携年轻学人的佳话,比比皆是。
皮朝纲带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中,有一位李亮伟(现为宁波大学教授),他仍对皮老心怀感恩。在一篇名为《为师敷教泽 治学得骊珠——皮朝纲先生二题》的文章中,回忆皮教授对自己的关爱和提携,感恩在心。“首届‘王维诗歌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5月在西安召开,会前,皮老师得到会议主办方的热情邀请。王维是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思想上则儒道释尤其诗歌受禅宗的影响极大,是当时学界关注的热点。皮老师去参加会议,正是最应该、最合适的。但是皮老师把机会给了我,当时我正在写关于王维的文章,皮老师便主动向会议主办方推荐了我去参加会议。通过参会,确实收获极大,我后来写成《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也是由此开始的。”
皮朝纲人品忠厚诚恳,毫无架子,有一种温和亲切的长者风范,这也让他格外受到学生的信赖。据皮朝纲的爱人王纪敏透露,经常有学生慕名来找皮朝纲请教,就在12月21日皮朝纲先生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结束后,一位外地的青年学者就专门跑到家中找皮教授,想要跟着皮教授研究一些美学问题。
在王纪敏看来,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他现在虽然退休了,不带研究生了,但找他的年轻人从来没减少。不管是不是他带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也不论是本校还有校外的,只要是来找他探讨学问,他都毫无门户之见,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他热心帮着查资料,送人家书,修改论文什么的。比如在川大一位读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生,也是一个青年画家,来找皮老师请教,两人成了忘年交。还有的学生,就是听过他几堂课,就跑到家里来,向皮老师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心结,完全把皮老师当成一个可以依赖的长辈。皮老师就耐心开导这个学生,要豁达,要注意调节心情等,耐心得很。”
王纪敏还透露,皮朝纲招收过的研究生们,每年都聚会,通知皮朝纲参加,畅叙师生情谊,已经有20年的传统。“他那些学生,跟我们关系都特别好,有的研究生,全家三口都要一起来。最早的时候,川师的南大门都还没开,川师附近都买不到东西,要到沙河堡那边去买。皮老师跟他的学生关系之好,现在那些年轻的学生娃娃,都亲切地叫他皮爷爷!”川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张俊翚是皮朝纲当年带的学生之一,在他的心中,“皮老师是温厚的,即便偶有的批评,也总是轻言细语,如沐春风。也因此,弟子们与他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还不如说是家人。”
皮朝纲坦言,“与青年学生的交往中,我自己也能感受他们青春的乐趣,获得心灵的滋润。这次川师大为我召开的美学研讨会,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不是我出了多少本书,有哪些学术成就,而是意识到我的学生们,他们在做学问、如何做人方面,都做得很好。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最感到欣慰的事情。如果问我的最大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我觉得,我带出来的这批学生,最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在对皮朝纲一个上午的交谈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他的妻子,80多岁的王纪敏,一直默默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爱人翻阅以往的手稿、笔记,她眼神温柔,不时轻声地说出简短的句子:“就是细致的人啊,这么久的东西,都还留着,记得清楚。呵呵。”
皮朝纲与夫人年轻时的照片(左) / (右)12月23日,皮朝纲与老伴在家里。
皮朝纲与爱人王纪敏是大学同班同学,从相识之初至今已经近60年,1957年结婚。皮朝纲是南川人,王纪敏是重庆人。“后来南川也划归重庆了,所以我们俩也算老乡,哈哈。”皮教授笑着说。两人志同道合,互敬互爱,相伴至今,从青春到白头,恩爱不减。如今王纪敏身体不好,三级心衰、心脏病、颈椎增生,严重的时候,连楼都下不了。80岁的皮朝纲,每天除了做研究,其余时间,也多用在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伴生活起居上面。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协助老伴吃药,按摩、洗漱,做早饭。9点钟左右吃过早饭后,投入工作,“查阅资料,写作。”
记者问,在她心中,皮教授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纪敏脸上有掩盖不了的幸福和甜蜜,“他是个特别好的人。工作上,学习特别刻苦,追求完美。比如,在1990年从行政转入教学之前,皮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周末、节假日、晚上、中午、寒暑假,见缝插针,如痴如醉地读书、研究、写作。连大年初一上午都不放过。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对家人儿女照顾不周,没有甩在一边。而是照顾家庭非常耐心细致,很是关爱。”
回忆起以前的细节,王老师也是眼睛饱含深情,“我身体不太好,他对我的照顾非常细致。这几年,几乎我都需要去医院住院一段时间,皮老师担心我在医院吃得不好,就每天早上自己熬粥,然后拎到医院给我。他原本对灶台上的东西一窍不通,为了我,他就自己去学。现在我身体多病缠身,早上起床很晚,他都亲自做好,端到床边。”
2007年1月22日,两人金婚纪念日,皮朝纲为爱人赋诗一首《金婚曲》:“夕阳眷恋情意醲,同林相偎不离踪。风雨半世历多劫,并蒂心花别样红。”当老伴过70岁生日时,他写下《给纪敏》:“四十五年濡沫知,齐眉举案谱心诗。情弦声声洁灵府,恋葩朵朵酿醇蜜。”等到王纪敏八十岁,他的诗是《贺纪敏八十华诞》:“人生大事已了然,心灵空清绝尘纤。青春无悔化彩虹,耄耋有情展新颜。”王纪敏从川师退休以后,70岁开始学习国画,长进不小,2011年,皮朝纲为爱人整理出了一本画册,作为送给老伴的生日礼物。皮朝纲从爱人的一千多幅国画习作中,选出部分作品,汇编成册,并欣然题写序言及多段介绍文字,笔下含情,“纪敏七十才学画,虽无基础,但能勤奋练笔,在康述尧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有些体悟。她在写画中自读、自赏、自娱,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美的享受。”
对于爱人,皮朝纲也充满感谢,“如果说我在学术上,算是取得一些成果的话,那也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分不开。尤其是早年,我在完成行政岗位工作的同时,还有余力长期坚持读书与科研,除了有信念的支撑,还因为有一个相濡以沫,懂得我,理解我,支持我的妻子。”
1934年10月生,四川南川县(现属重庆市)人。教授。长于中国古典美学与禅宗美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要有:《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美学体系论》、《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1992年组建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任所长,争取增设了文艺学专业与美学专业两个新的硕士授权点。1992年,皮朝纲前往北大,参与由北大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所主持和组织全国几十所高校100多位老师共同编集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分先秦卷、两汉卷、隋唐卷等共10卷18本,皮朝纲担任主编的《明代卷》就占了3本。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与政府特殊津贴。
图文来源:http://wccdaily.scol.com.cn/shtml/hxdsb/20131229/179123.shtml

程腊秀42岁,南川头渡镇人,人们称她为金佛山下好媳妇。
韦玉95年生,德隆人。移动通讯从业人员,手机销售导购,现居福建泉州。
单云四东城街道人,生态养猪场老板,只喂养南川本地黑猪。
苏美华南川人,92年生,10年入伍。话务射击驾驶战车,巾帼不让须眉…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