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华明,南川木凉乡人,过去一直在外打工。2007年底渝湘高速南川段通车后,木凉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于是涂华明跟许多村民一样办起了一家叫“兴源”的农家乐。生意还不错,不出两年便把修新房时欠下的债务都还清了。现在他准备把后面的旧房拆掉,修更多的标间,希望生意更好日子更红火。
7月28日,艳阳天,顶着40℃的烈日,木凉乡汉场坝村1社村民涂华明在自家院坝杵着,若有所思,“当时眼光短了,没把房子搞得再正规一点,不然现在农家乐的生意肯定更好。”良久,他丢下这么一句。
这是一栋普通的农家小屋,两楼一底,每层楼都有一个客厅和两个客房,楼顶则安放了24管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底下显得格外耀眼。
这几年,由于渝湘高速的贯通,使南川区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水楼台先得月,毗邻大观下道口的木凉乡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不少村民靠着这碗“旅游饭”,过上了幸福生活。
“不变的是居住的地方,变的是生活的质量。”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涂华明感慨万千。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拿最简单的做饭洗澡来说吧,过去烧柴,那真叫一个麻烦。”他告诉记者,那时,三天两头就要去山上砍柴,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由于砍柴、烧柴,整个人每天都是蓬头垢面的,精神状态极为不佳。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柴火获取的途径有些艰辛,所以涂华明一家总是省着用,最显著的例子是,一到冬天,天气转凉,他们家几乎就不洗澡了。
后来,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电压相对稳定了,涂华明一家的电器逐渐齐备起来。3年前,涂华明在家里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烧水煮饭都靠它,也不用再去大老远砍柴。
炉灶的变化也很能说明问题。涂华明告诉记者,家里最早用土灶,“那烟味,熏得人受不了”;后来,家里购置了小的煤火炉,省事一点,但人老是要蹲着,还是吃力;之后涂华明家又经过了息烽炉和电烤炉的过渡期,最终“进化”到了用天然气灶。
涂华明正在检查太阳能热水器
改变的还有很多。涂华明的房子是这几年才修的,砖混结构,这让他省心不少。换做以前的土房子,一到刮风下雨,全家人就担惊受怕,担心房子被冲垮,后檐沟堵塞,现在则免去了这份担忧。
木凉乡的路也好走了。涂华明回忆,原来小时候上学走的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溜滑。他们上学要两双鞋子,穿一双、背一双,到了学校再换上干净的鞋子,回家也是如此,而这几年,路面拓宽了,油化了,通客车了,生活也就便利了。
一切变化都源于交通的改变。2007年底,渝湘高速公路南川段通车,大观开了个出口,一下子热闹起来,地处大观片区的木凉乡的发展被看好。
其中,汉场坝村因为在木凉乡的区位优势最突出,地势也最平坦,且距离高速公路出口最近,所以一时间成为城市资本下乡的热土。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汉场坝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汉场坝村有千亩水产、千亩玫瑰、千亩苗木、千亩茶园等几个示范片,再加上农民新村的修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完全是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
来玩的人多了,自然要有个落脚地,仅在汉场坝村,这两年就开起了55家农家乐,涂华明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在外打工,比家里种地肯定是要强一点,但一年下来也没剩什么钱。”他说,“几年前新修房子时欠了一屁股债,最后还是靠这两年开农家乐把钱还清了。”
涂华明的“兴源农家乐”一共只有6个房间,但生意不错,平均每个月都有几千元收入,除了住宿外,还有不少人来吃农家菜,特别是周末,常常有五六桌客人,又是一笔收入。家里的两亩地租给别人种西瓜,按每亩700斤稻谷折算,两亩地年租金近2000元,这样算来,每年收入再怎么也不会低于5万元。
“所以,我就盘算着怎么把后面的旧房子拆掉,重新修一栋全部都是标准间的接待楼,这样生意会更好,日子也会更红火。”涂华明说。
图文来源:
http://www.cqnews.net/html/2014-08/08/content_31603155.htm
http://www.bobaow.com/u/75/article/38468.html

吴绍明和韦会华樱花树下相知相守的一对古稀老人。
李攀1991年生,头渡人。一个经历丰富,为梦想坚持不懈的年轻人。
夏国建30岁,三泉人,学的汽车专业,却近乡搞起了农业。
蒋明志万南铁路巡道工,23年如一日累计巡回16万余公里...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