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淑,今年41岁,南川木凉镇人。创业前是一个普通打工妹,19岁便到福建打工,成家后仍与丈夫一道打拼赚钱,她在纺织厂,丈夫在一家海产品养殖场打工。2009年,夫妻俩回到南川,一眼看中了汉场坝村金家桥的便利交通和生态资源,非常适合养虾,当即决定回乡创业。
一栋白墙青瓦楼房,四周绿树环抱,房前鱼虾满塘,鱼塘旁边还有古色古香的长廊供游客休闲、用餐。7月8日,在木凉镇汉场坝山桥渔村,王传淑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虽然当天不是周末,但农家乐里仍早早地接到了三四个订单。“从这个月开始,一直到11月,都是吃虾的旺季,我们也就特别忙。”王传淑说。
如今,提到木凉汉场坝山桥渔村,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这里可以吃到新鲜的淡水虾。王传淑不仅把海虾带回南川的养殖场,还把鲜虾搬到餐桌上,是木凉镇结合产业发展开办农家乐的成功典型。她的这张名片,不仅让她的事业获得成功,还为木凉镇的乡村旅游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王传淑的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300亩,有20多个虾塘,年产鲜虾1万余斤。现在,她正在试养基围虾,进一步扩大市场。
王传淑是什么样的一个女人呢?在油烟滚滚的厨房里,一个穿着朴素,戴着围裙的中年妇女就是王传淑,她今年41岁。回乡创业前,王传淑是一个在外务工的普通妇女。她19岁便到福建打工,成家之后,王传淑仍和丈夫一起打拼赚钱,她在纺织厂工作,丈夫则在福建一家海产品养殖场打工。
一次回家过年,王传淑听亲戚说起木凉镇汉场坝的交通和资源条件很适合搞养殖,政府正在招商引资,打算引进种养殖业主到汉场坝发展产业,这个消息引起了王传淑和丈夫的兴趣。“他在海产品养殖场干了七八年,学到了养殖技术,虾子的生长周期短,价格行情好,我们一直想自己出来搞一个养殖场。”
2009年,夫妻俩回到南川,一眼看中了汉场坝村金家桥的便利交通和生态资源,非常适合养虾,两人当即决定回乡创业。他们刚开始流转了90亩水田筑起了水塘,养殖淡水鱼和淡水虾。淡水虾苗从浙江空运过来,但是要将它们带到水塘里养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虾的品种是罗氏沼虾,这种虾非常敏感,喜暖怕冷,水温一般控制在15~35摄氏度。刚开始由于技术不过硬,虾子一下子死去了2000多尾,亏损了四五万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夫妻俩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为虾建造恒温池,不分白天黑夜的看护虾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虾苗的成活率提高了,恒温池解决了虾的生存问题,还保证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提供新鲜美味的虾子。
技术问题解决了,虾子的产量也增加了,但销路却出现了问题。“一直打不开市场,虾子养出来了却卖不出去。”王传淑说,2009年到2011年期间,这是养殖场最困难的三年,夫妻俩一边要管理养殖场,一边要找寻销路,虽然养殖技术问题解决了,但却销不出去。
养殖场当时的处境就好像陷入了死胡同,找不到出口。正当两人困惑时,一场转机到来了。2011年,木凉汉场坝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王传淑想,为什么自己不建农家乐呢,游客来之后,不仅可以购买鲜鱼鲜虾,还可以吃虾吃鱼,如此一来虾的销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7月8日,王传淑和工人一起将在自家虾塘里刚捕上来的虾送到厨房。
说干就干,王传淑将原有的住房进行改造扩建,并打造了周边环境,种植果树、修起了古色古香的长廊。一个集钓虾、吃虾、购虾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诞生了。为了将农家乐经营好,让鱼虾的美味留住游客,王传淑聘请了专业的厨师。
从2013年开始,王传淑的农家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木凉镇政府为了助推汉场坝乡村旅游,每年都要举办钓虾节、山地自行车比赛等。王传淑的农家乐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但真正让农家乐兴起的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口碑。“我们的味道和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只有游客满意了,才会给别人推荐我们。”王传淑说。
如今农家乐的虾子实现了自产自销,供不应求,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到了周末,一天要接待300多人。
采访当天,王传淑提到最多的不是养殖场,而是她精心栽种的果树。为了让农家乐更多元化,王传淑在周边种植起了李树、柚子树、柿子树等。“一样种了几十棵,在池塘旁边,你们看嘛,红色的李子,特别漂亮。”王传淑高兴地说,虽然种得不多,但游客来了之后可以到果园里逛逛,采摘些新鲜的水果吃,那样会给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她把采摘乐趣与农家乐相结合,留住了游客的胃,也留住了游客的心。
除了栽种果树,为了扩大市场,夫妻俩今年还和合伙人一起试养基围虾,扩大养虾品种,增加游客选择。以后的目标,他们要不断壮大产业,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目前,王传淑的农家乐固定工人有10个,在旺季和池塘维修期,还会不定期雇佣周边乡邻,解决当地村民就业。汉场坝村2社村民李洪容已经在农家乐当服务员4年了,每个月能够领得1800多元的工资,她从一个农家妇女变成了家门口就业的“上班族”。“我觉得很好,以前在家务农,找不到多少钱,现在在这里打工,每个月都能领工资。”李洪容说。
图文来源:
http://www.cqncnews.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44&id=85430

刘波74年生,木凉人,技校毕业后打工成立电力安装公司,12年回乡创业...
吴绍明和韦会华樱花树下相知相守的一对古稀老人。
谭世学59岁,南城街道,市政公司退休职工,孝老爱亲、乐于助人…
王德友南川头渡镇人,金佛山中万千笋农大军当中的一员。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