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祥宇,1988年生,南川德隆乡人。5年前,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求学;5年后,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在老家深山里养石蛙。经过一番刻苦学习和努力,几个月后,试养成功并且开始初具规模。对未来,他很有信心……
5年前,离开出生长大的家乡,到大城市求学;5年后,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家乡自主创业。2013年12月30日,记者走进德隆乡,见到了这位返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韦祥宇,他告诉记者,这一去一回,既是家乡发展的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1988年出生的韦祥宇是德隆乡银杏村人。2012年毕业后,韦祥宇进入了重庆一家大型超市负责库管,每月工资三千多,实现了自己留在大城市的愿望。不过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单调乏味,生活压力大,而且父母也不在身边。”
2013年春节回家过年,韦祥宇被德隆乡邀请参加“返乡创业座谈会”。在会上,他得知家乡正在大力开展返乡创业行动,鼓励在外人员回家乡发展。会后,该乡又组织他们参观了返乡创业的大户典型,现场展示了回乡发展的美好前景。
眼看着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韦祥宇有了一丝回家发展的念头。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认为大学生回农村只能种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祥宇找到乡里和区返乡创业指导中心,了解有哪些项目可以开展,并多次和同村的创业榜样曾顺海进行商量,最终决定了养殖石蛙。
去年6月,韦祥宇自筹了8000元学费到石柱学习石蛙养殖技术。8月份,他带着50对种蛙学成归来,并开始在老家试养石蛙。
石蛙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水质好,喜欢居住在阴凉、潮湿的石穴之中。为此,韦祥宇专门寻找了一间废弃的石屋搭建试养池,并接了专门的管道从山上引活水到试养池里,以保持水体的清洁。
“环境条件本来是养石蛙最难的一道关,但是我们家乡生态环境好,这些不成问题。”韦祥宇说。在决定养石蛙前,他就找到政府,帮忙请来专业人员仔细调查了杨家沟附近的土壤、岩石、水质和气候条件,现在把石蛙引进后,果然没有任何问题。
在试养中,为了保证石蛙排出的卵不被天敌吃掉,韦祥宇给试养池拉上了防护网;即使这样,他也还不放心,时不时去查看一番,就连晚上也要打着电筒看几次才能放心睡觉。“自己对这个项目期望很大,政府也帮了这么多忙,如果因为一点失误导致失败,我肯定不能原谅自己。”
几个月后,韦祥宇的石蛙试养成功了。“现在我已经流转了两亩土地,只等石蛙冬眠结束后就开始大规模饲养。”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斤石蛙能卖100~150元,每亩地能养2000~3000斤石蛙,算下来每年至少能有20万元收入,比在城里上班挣钱还多。此外,养殖场还能带动六七个村民就业。韦祥宇说:“这样我感觉比在外面上班有成就感多了。
图文来源:
http://www.cqncnews.com/Article/2014/201401/20140106181218_145889.html

徐凤容兴隆人,用五年时间将五百亩荒山变成果园的“柚子大姐”。
李攀1991年生,头渡人。一个经历丰富,为梦想坚持不懈的年轻人。
韦鸿29岁,西城街道人,先后创办“南川630网”,“好耍南川”微平台。
吴绍明和韦会华樱花树下相知相守的一对古稀老人。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