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译文/图:蒋霞曦 发布时间:2015-4-9 19:04
吴绍明和韦会华,南川南城街道一对77岁的老年夫妻。“一栋只属于两个人的红房子,两棵相互依偎的樱花树,春风起,天空中飘起‘樱花雨’,落英缤纷,一对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树下相谈甚欢。”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又是多少文艺电影里才出现的浪漫场景?但它却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因为年轻时候的约定,77岁的老人吴绍明用他的一生时间,为爱人亲手造了这么一座安乐无忧的“后花园”。

吴绍明和韦会华

“爱妻同伴55年,我们约好要相伴到永远……”

阳光从樱花的缝隙间透下来,一阵微风吹过,伴随着漫天的“樱花雨”地上的光斑不停闪烁像是随着老人的歌声在舞蹈。77岁的吴绍明站在樱花树下唱着自编自唱的歌,一旁的老伴韦会华坐在树下静静地看着唱歌的老头子,眼睛不自觉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这个像韩剧版唯美的画面,经常出现在这对老夫妻的生活中。而他们55年的爱情,也始于一个朴实而浪漫的春天。

吴绍明和韦会华_3
吴绍明和韦会华_5
吴绍明和韦会华_6

“哎!你就是吴绍明吧?我就是照片里的韦会华。”

1962年的春天,空气中满是花开的香气,带着似曾相识的笑容,一个穿着白衬衫,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孩就这么出现在了吴绍明的眼前。当时23岁的韦会华只身一人从南川坐车到了重庆,在南坪海棠溪车站,两个通信已经两年但素未谋面的“恋人”就这么见了面。

“其实我以前见过你。”吴绍明拎着包走在女孩旁边,害羞得不知怎么开口,倒是开朗的韦会华打破了“僵局”。“我大嫂曾偷偷地拉我去看过你,当时你正在河里洗煤。”说完,韦会完羞涩地低下了头,因为她知道,正是那一眼,帅气的吴绍明便永远住进了她的心里。

在韦会华大嫂的牵线搭桥下,当时还在重庆当兵的吴绍明就这么跟韦会华谈起了远距离的恋爱。其实刚开始,从未见过面的两个人写起信来总是觉得缺乏沟通和了解,你来我往间更像是礼貌性的例行“公事”。

“你见过一种花吗?粉色的,书中说开起来像漫天灿烂火花,绯红万顷,溢彩流光……”直到有一次,韦会华在信中无意提及自己最近看了冰心写的《樱花赞》,非常想看看樱花,“等我回来,我们一去去找找那种粉色的花。”吴绍明在回信中和韦会华许下了第一个约定,而正是这个约定也叩醒了两个年轻人心中那个粉色的梦。

“我们平均一个月起码是两封信,情书堆起来有一个手掌这么高。”吴绍明跟随部队在重庆一呆就是8年,想念韦会华时,他会一个人来到初次见面的海棠溪码头,看着来往的船舶和汽车,想象着它们能将爱人带到自己的身边。

吴绍明和韦会华_4

花开花谢,一年又一年,在经过5年的异地恋爱情长跑之后,1965年,当时已随部队调到贵州的吴绍明终于得到批准,能回家结婚了。“会华,我们结婚吧!你就不要带嫁妆了,我们自己劳动自己创造,相信我会给你更好的生活。”回家结婚前,吴绍明再次为韦会华寄去了一封信,告诉她一定不要从娘家带任何嫁妆过来。就这样,带着一床已经旧得发黄的老棉絮,韦会华嫁给了吴绍明,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一年后,吴绍明从部队转业回到南川农机局,终于不再分隔两地的恋人住进了吴绍明的老家,“老家的房子真是又破又烂,冬天透风夏天漏雨不说,木头横梁和竹子架子都被蚂蚁蛀空,里面住满了耗子和毒蛇。”为了让妻子住得安心,吴绍明决定自己动手为她修一栋新房子。

“白天要上班,只有下了班去担石头,每天几乎都要担到半夜12点。”从陡峭的山坡到水齐腰深的河里,都留下了吴绍明担石头的身影。看着丈夫每天起早贪黑,衣服每晚都被汗水湿透才收工,韦会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却没法为丈夫分担,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大儿子,圈里还养了头牛,刚出月子没多久的韦会华就将家里的家务全部揽上身,“那段时间,每天见他最多的时候就是每晚做好了饭等他回来,看着他吃得狼吞虎咽。”

一年之后,靠着自己的双肩,吴绍明终于凑齐了修房子用的上千块石头。为了能让妻子早些住进新房,他找来几个工人帮忙,工人白天砌墙,吴绍明就晚上下班之后接着工人的活儿干,铺砖、砌墙、勾缝,吴绍明啥都干。

“看吧,这些个怪物都是他自己用刀一刀一刀雕出来的。”韦会华笑着指着洗衣池和院子里的石头栅栏,石头上面有两条似龙非龙的雕像,显得笨拙而呆萌。但就是这样简单而质朴的房子,开启了他们新的幸福生活。

吴绍明和韦会华_2

1968年10月8日,又经过一年多的工期,吴绍明自己动手修建的新房终于迎来了它的主人,结婚3年之后让妻子和孩子住进了自己亲手修砌的房子。刚开始,这栋房子和普通农舍没什么两样,木头楼梯连接的二层砖土房,潮湿阴暗光线也不好,每逢阴雨天气潮湿,韦会华的关节总是隐隐作疼,“她需要多晒点太阳补下钙。”心细的吴绍明又开始想办法,“又去山上挑了石头,把二楼的空间升高,多开了几扇窗,阳光这下就可以透到卧室了。”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小楼房经过老吴的几番改造,从外面看来已经彻底换了一个样儿,“之前也去儿女那里住了一阵,但始终不太习惯,觉得这里才是我们的家。”退休那年,老吴从城里搬了回来,又开始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和老伴的“后花园”。绑上几根绳子做安全绳,爬上高梯用灰色水泥重新粉饰外墙,当时已经64岁的吴绍明还自己做这种“危险动作”,儿女和邻居们都看得心惊胆颤,劝他还是找个工人来做吧,但执拗的老吴却坚持要自己亲手完成,“自己的家自己劳动创造。”

这栋房子虽然住了近50年,但有了老吴的精心打造,一点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可是在吴绍明心中总是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老伴喜欢樱花,喜欢红色,为什么不把房子刷成红色的呢?”

说干就干,第二天吴绍明就上街买来了两桶红油漆,自己动手从墙根到窗户,再到院里的石头栅栏都刷成了喜庆的红色,就连墙上的一颗水泥钉和家里用的藤椅和长条板凳,心细地他都不会放过。花了75天,灰砖红墙的房子成了现在的模样,巧合的是,那年老吴也刚好75岁。“我喜欢劳动,而且是在为家人劳动,美好得很!”老吴摊了摊双手,手掌和十指上的老茧似乎都在讲述着他对这个家的付出。

“结婚几十年来他一直很照顾我,50多年的衣服都是老头儿手洗,不是买不起洗衣机,他觉得衣服要手洗才干净,穿得才舒服。年轻的时候,他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帮忙补娃儿的衣服。他是个好丈夫,哪样都替我干。”看着吴绍明起身离开,韦会华开始打开心扉表扬起老伴。

吴绍明和韦会华_8

樱花的花瓣有独一无二的花缺,就像老吴对妻子的心也会出现一些愧疚和遗憾,“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她没有抱怨过一句,和我同甘共苦,现在生活好了,我更是应该为她再做点什么。”

虽然为爱人亲手造了一个家,但几十年来吴绍明心中始终还惦记着恋爱时关于要一起去看樱花的约定。“粉色的桃花李花倒是很多,哪里又有樱花嘛!”刚结婚那几年,吴绍明不是没有去找过,“但是这种花在南川确实很难看到,更不用说买树苗了。”老伴很喜欢花花草草,老吴就为她在前院和后院种了100多株树苗,有桂花、香樟、黄桷兰,但唯独少了韦会华最喜欢的樱花。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的大儿子在逛集市的时候无意见到有人在卖樱花树苗,想起父亲的“心事”,当即便花了几百块从市场上买了回来。两棵樱花树一棵是粉红色一棵是白色,老吴将它们分别种到了院前小路的两边,两棵树枝桠相向而生,互相依靠。“就像我和老太婆,相生相伴。”老吴说,白色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粉色则是他们当初相恋时那样不变的初心。

年复一年,十余载过去了,在老吴的悉心呵护之下,两棵樱花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樱花盛开的时候,老吴的院子也成了一道风景,还有不少附近闻香而来的人前来赏花。

“老太婆,快去把纸杯子拿出来给客人倒点茶!”记者采访那天,遇到了一群慕名而来的赏花人,老吴热情地招呼他们在小院里坐下,韦会华则径直走到里屋,在通往二楼卧室的木质楼梯的两边墙上找着什么。“针线包”、“眼镜盒”、“透明胶”、“菜种袋”、“拉线开关”、“小手巾”……两面墙上密密麻麻的挂满了近50个塑料口袋,每个塑料口袋都贴上了写着字的纸条,“她眼神不太好常常又找不到东西,我就把东西分门别类都给她标注起挂到墙上,她要找啥就能立马找到了。”

吴绍明和韦会华_7

老吴细心体贴照顾了老伴几十年,而老伴韦会华同样为老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原来老吴在贵州生活过,早就习惯了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吃一顿,而嫁给老吴之后,老伴韦会华也改掉了吃早饭和晚饭的习惯,跟着他每天吃两顿饭,吃了50年。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活中没有不吵闹的夫妻,婚姻需要包容、需要坚持,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对方。”这段从报纸上摘抄下来的句子被老吴打印出来贴到了墙上,而这就是他和老伴的婚姻相处之道。

每年的春季,樱花盛开的时候,也是老两口最开心幸福的时候。老伴韦会华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树下静静地看着老吴;而老吴能想到最幸福的事,就是两个人永远都不要分开,但看老吴不在身边时,老伴韦会华却悄悄说,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要先走,那她宁愿是自己,“我太依赖他了,他啥事都为我做好,如果他走了,可能就再也没有那么一个人对我这么好。”

门前的两棵樱花树树枝相向而生,粉红和洁白的樱花相互簇拥着仿佛在这对老夫妻的房前形成了一道鲜花拱门,一阵微风吹过,“樱花雨”纷纷扬扬地洒在地上,花瓣铺成的浪漫“红毯”,从院子前一直延伸到了门口。

图文来源:
http://cq.cqnews.net/cqztlm/node_308389.htm
http://cq.cqnews.net/html/2015-04/08/content_33896153_6.htm

寻一个ta,找一个你,让所有南川人在这里相遇!
  • 刘克建
    刘克建72年生,黎香湖人,农场主。宁当一分钱老板,不做一块钱工人。
  • 陈明正
    陈明正石墙镇人,国家电网农村抄表电工,兢兢业业已工作13年。
  • 夏国建
    夏国建30岁,三泉人,学的汽车专业,却近乡搞起了农业。
  • 陈德均
    陈德均75岁,水江人,不喝酒但爱喝汽油煤油的独居农民老汉。
Trackback Url:https://nanchuanren.com/people/wushaoming-weihuihua/trackback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非经授权谢绝转载分享。请特别尊重受访对象肖像和隐私权,如有恶意修改、传播、造谣或中伤,本站及其本人保留进一步的追诉权利。

文明用语!本站所有图文内容均由访谈所得、本人原创或者网络转载,个中情节、缘由以及真实性由受访对象本人负责,若有失察失实之处,你可以置评但是绝不允许进行人身攻击!原则上我们相信真善美,包括所有人……